当前位置:88读书网>历史军事>晋末长剑> 刘裕灭南燕之战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刘裕灭南燕之战(1 / 7)

其实,这场战争和本书主角伐邺城之战颇为相似,但也有差别。

先说刘裕伐南燕之战。

时间:

东晋义熙五年(409)4月开始。

目标:

南燕都城广固(今青州市西北)。

前序:

5月,刘裕率军乘船至下邳,因沂水较浅,他从南方带来的舰船又太大,于是下船行军,陆路进至琅琊。

所过之处,三十里筑一城,囤积物资,以防鲜卑抄掠粮道。

6月,刘裕抵达大岘山。

进军南燕都城广固,有三条路。

一条是越大岘山,过莒县、临朐,直插广固,距离较近。

一条是向东迂回,沿着今天山东西南部,绕一个圈,再自东向西,距离较远。

一条是向西,走莱芜谷道,距离并不远,但在三条路中最难走。

刘裕选择的是第一条路线。

但大岘山在整个北方算不得什么大山,可在山东,却有“齐南天险”之称,且附近多为丘陵山区,绵延数十里,最好走的驿道上筑有关城,曰“大岘关”。

这个时候,南燕朝廷起了争执。

一方恃勇轻敌,以皇帝慕容超为首,他们有具装甲骑、有重骑兵,有轻骑兵,还有大量步兵,又是本土作战,有补给优势,觉得该与刘裕厮杀。

一方以征虏将军公孙五楼为首,他认为应该据守大岘关,凭坚城消耗刘裕锐气,然后派骑兵深入敌后,抄掠刘裕粮道。

争执到最后,慕容超的意见占了上风。

他的理由是:一、在大岘山作战,完全无法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,反而是刘裕的步兵如鱼得水;

二、大岘关不一定守得住,这毕竟不是什么雄关险隘;

三、刘裕完全可以绕路,不走大岘山。

四、主守派还要求坚壁清野,铲除地里尚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